旅游一线“打工人”: 心中有光,便能“乘风破浪”

发布时间:2020/12/24 17:43:39

杭州日报 世人皆知梅花不畏严寒的傲骨之风,但面向游客的梅园,不仅惧怕狂风暴雨,也害怕不可抗力。

今年春节,新冠疫情与杭州超山梅花节迎面相遇,重现“十里梅花香雪海”的梅园,暂时闭园2个多月,流失了全年近60%的游客。

谁也无法将2020年视作一场浮光掠影。围绕着口罩、测温、健康码,复苏、直播、消费券等关键词,超山风景名胜区策划组组长喻华、票务组组长宣晶,与大多数旅游业一线“打工人”一样,在变化、转折、震慑中度过一年,又在“变化在所难免,心中应该有光”的平静与憧憬中,乘风破浪,迎接2021年。

12月初,超山的第一朵梅花准时盛开。超山人都知道,未来的三个月,他们要将流失的游客“请”回来。

赏梅大年景区关闭,60%的游客流失了

疫情之后,深受重创的旅游业,进入漫长的复苏期。

即便是拥有中国观梅第一山、国家AAAA旅游景区等“金字招牌”的杭州超山风景名胜区,也不例外。

超山与梅花,“绑定”了一千多年,与苏州邓尉、无锡梅园并称为江南三大赏梅胜地。过去的十几年,超山仅凭三个月的梅花节,就能轻松完成全年超过60%的客流量,高峰时,一天的游客量甚至可以接近3万人次。

对于一个地处杭州市北郊、塘栖镇境内,距离市区20多公里的景区而言,显然是出类拔萃。

疫情发生时,与全国所有的景区一样,超山暂时闭园;它又有些与众不同,这是一个主打赏梅的景区,一旦在冬季闭园,意味着,全年60%的游客流失了。恰逢赏梅大年,春节前阳光充裕,雨水丰富,梅花是十年来开得最多、最好的一次,实际的游客流量应该超过预期。

票务组的宣晶为“凌寒独自开”的梅园感到惋惜。与梅花、游客打了8年交道,虽不及花农那样识梅、懂梅,却也略知一二,她也发现,但凡梅花的盛放年,附近的村民总会津津乐道、口口相传,那年游客总会增加不少。

焦虑很短暂,复苏的过程才是恒久记忆

站在2020年末的节点上回望全年,景区闭园带来的惊讶、失落、焦虑、彷徨,可能是短暂的。

随着杭州各大景区陆续恢复开放,从春天持续到冬天的“游客保卫战”,才是一线旅游人在这一年里,更为持久、漫长的记忆。

景区恢复开放前,宣晶和同事们做不少准备工作,备好口罩、温度计、手套、消毒液之外,她还带上朋友特意送来的防护服。

第一天来的游客,也比想象中多一些。“他们每个人都做好安全措施,戴口罩这件事,几乎不用提醒。”她发现,第一批来的游客,都是景区周边的居民,大家老熟人见面,戴打口罩打招呼,见面时也没有握手、拥抱,保持着社交距离。

游客自觉防范的意识很强,让一线的检票员们松一口气。票务组同事们事先准备好的“劝说的剧本”,也没有用上。

宣晶觉得,“这应该是特殊时期,人与人之间相在相互理解和体谅中,建立的默契吧”。此前所有的担忧,在来往的游客和逐渐回归的笑声、叫喊声中,一天一天地消失,生活很快恢复常态。

那一件朋友送来的防护服,始终没有被打开。

没有“报复性”消费,只有转角遇见机会

面向宣晶的“游客保卫战”,是身处一线、面向安全旅游的防卫战;对于企划部经理喻华来说,面向他的“游客保卫战”,来得更直接、更实在一些:今年要把流失的游客“请”回来。

旅游人一边期待“报复性”消费的到来,一边又半信半疑。

“能够带动报复性消费的产品,从来不会从天而降。”喻华说,或许在游客眼中,一年一期的梅花节,只是等着梅花盛开。事实上,每一届梅花节需要景区各个部门提前半年进行策划、推广,包括线上、线下旅游市场的对接,活动策划、招商引资、景区各方面的整修等,才成就了如今梅花节这样的旅游IP。

破圈,应该是今年旅游业的关键词之一,也是所有旅游企业复苏期的必然选项。疫后生态游走红时,景区在复制席卷全国的“云”赏梅、门票减免、活动促销等推广方案时,还推出运动体育、植物课学堂、国学、劳动教育等7个主题研学、生态旅游项目贯穿全年,一定程度上为超山找到新的定位。

10月举行的斯巴达勇士赛,参与人数近万人,获得较大的影响力,同时也为景区后期产品的开发、市场的带动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;不定期举办的AROOKIDS泥地障碍赛,已经在杭城各中小学校产生一定的影响力,在亚运到来之际,“竞技精神”、“体育运动”等元素必将成为杭城的关键词;新开放的超山奇趣农场,喻华及其团队,一起开发了“行走的鸡窝”、“搭鸟巢”、“蚯蚓塔”、“昆虫城堡”等体验式项目,不仅要搭建景区与游客的深度联系,还要让景区成为游客的记忆之地。

喻华笑着说,“前几年一直在想的方案,今年能够一件件落到实处。看来平时多想想,关键时刻都能起作用。”

12月初,当超山的第一朵梅花开放时,喻华及其团队已为此忙碌了大半年,宣晶所在的票务组,正筹备未来几个月的游客接待方案。

他们等待着,新一轮“赏梅热潮”在2021年能准时回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