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1/6/11 16:16:38
浙江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数量达到6个,跃居全国各省份的第一位。
又一次走在全国前列,凸显出浙江旅游度假区“真金不怕火炼”的硬气,也凝聚着浙江“求真务实”遵循生态发展和市场经济规律的本色。近年来,浙江省始终坚持把旅游度假区作为培育旅游产业聚集区、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、文化和旅游改革先行区来打造,总体呈现起步较早、理念先进、布局均衡、类型丰富、效益突出等特点。高品质的旅游度假区,已成为浙江推动“绿水青山”向“金山银山”转化的重要载体,源源不断为浙江文化和旅游这两艘“双万亿产业航母”驶向远方贡献新生动能。
01真诚追求生态,着眼全域优布局
走进位于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境内的西塞山旅游度假区,大片的“绿”便扑面而来,既有跟随妙峰山、霞幕山等名峰山势起伏的立体之“绿”,也有沿着交通要道移步易景的渐变之“绿”,令人目不暇接。但曾经,因过度开发,这片“绿”染上过“阴霾”。“以前,这里卖石头是主要经济来源,常年挖矿对山体造成了很大的破坏。毁林种茶卖山货、田间地头搞养殖也是当时常见的景象。再优质的生态资源,也经不起这番折腾。”妙西镇人大主席吴仁斌表示。
痛定思痛,妙西镇着力探索“绿水青山”与“金山银山”的转化通道。2015年,时值浙江大力推进旅游度假区建设,妙西镇仿佛找到了一把钥匙,积极投身到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之中。通过整治环境、招引项目、吸纳人才、推介营销等系列“组合拳”,西塞山旅游度假区很快便成了全省旅游度假区中的“先进生”,不仅美化了当地的环境,更富裕了一方百姓,激活了区内乡村。尽管遭受新冠疫情影响,今年1至7月,西塞山旅游度假区仍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,累计接待游客180万人次,实现直接营业收入2.95亿元。
以“千岛、碧水、金腰带”闻名的杭州淳安千岛湖,早在1997年就成了全省第二个省级旅游度假区,多年来,千岛湖旅游度假区严格坚持保护与发展并行的路径,成为中国湖泊休闲旅游发展典范。2016年,为进一步深化生态保护、提升绿色转化,千岛湖旅游度假区申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,通过系列“补短板、促提升”专项行动,逐渐培育出“一心、两轴、三区”的旅游度假产业格局,带动淳安县全域旅游迈向新境地。2019年,千岛湖旅游度假区的过夜游客平均停留夜数2.27夜,重游率达30%。
除了西塞山旅游度假区和千岛湖旅游度假区,近些年来,浙江秉承“全域旅游全域兴、建设全省大景区”的理念,相继在全省11地市铺开旅游度假区建设工作,布局打造了一批主题各异、风格不同的旅游度假区,其中,既有以生态温泉为主题的宁海森林温泉旅游度假区,也有以运河文化为轴心的嘉兴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,还有以艺术创作为亮点的丽水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。截至目前,全省共有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54家,其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6家,省级旅游度假区48家,平均每个地市都有近5个旅游度假区,呈现出“多点开花”的旅游度假区发展格局。
“浙江的旅游度假区普遍依托当地优秀的生态资源禀赋来建设,依山就势,原汁原味,这不仅是因为浙江全域的生态条件优越,更是因为浙江各级党委政府都能够聚焦‘全省大花园’的总目标,能够充分认识到‘盆景变风景、家园变花园’的生态发展价值。”长期关注浙江文旅的北京新时代文旅研究院院长吴若山表示,随着浙江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,还将有越来越多的生态旅游度假区走向人前,支撑“诗画浙江”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发展。
02真心主动作为,聚焦品质强动力
自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被列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的11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以来,旅游度假区建设在浙江已走过近30年的历程。多年来,环境和政策都在变,浙江紧扣旅游度假区基本要求、增强旅游度假区发展动力的导向始终如一。
为了鼓励旅游度假区建设,近年出台的《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业成为万亿产业的实施意见》《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》《浙江省旅游条例》等系列重要的法规政策文件,均对旅游度假区建设和管理涉及的体制、资金、人才、技术等要素保障进行了明确,引导各地依托坡地村镇差别化用地、点状供地等利好政策破解土地难题。今年4月,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《浙江省省级旅游度假区管理办法》,更是直接将原来统归在《浙江省旅游条例》中的相关简要条则单独汇编成文,为旅游度假区规范发展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“顶层设计”指引。
尤其值得关注的是,浙江打破国内大部分地区省级度假区“先建后批”的普遍做法,结合本省实际情况解放思想,推出“省政府”批复设立的“先批后建”模式,即首先由省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牵头会同发展改革、司法行政、自然资源、生态环境、水利、林业等多部门对申报对象进行联合审核,审核通过后再报请省政府批复,获批后由旅游度假区所在地市或县(市、区)政府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,负责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和管理。文化和旅游部度假和休闲指导处原处长潘肖澎认为,“先批后建”最大优势就在于以行政区来划批,便于统一管理,且建设运营和管理起点较高。
在规划建设的实践中,多部门携手并进也是浙江推进旅游度假区发展的重要方式。针对资源价值评估、旅游度假区规划等环节,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等学术单位积极提供智力支撑;针对度假区内的水域调整,浙江省水利厅提供科学引导并协助编制相关规划;针对旅游度假区的生态保护和康养产业发展,浙江省林业局通过出台政策引导、推进项目落地、举办推介活动等系列举措予以支持……“旅游度假区建设是个综合性的大工程,需要不同职能部门在充分认识到旅游度假区价值的基础上主动而为,并不是指派任务式的被动参与。”浙江省林业局产业处副处长李长涛表示。
除了“帮扶上马”,还有“扬鞭策马”。《浙江省省级旅游度假区管理办法》首次明确,浙江省省级旅游度假区每两年考核1次,考核结果分为优秀、良好、合格、不合格4个等次,并向社会公布。对评价考核不合格的,予以通报批评并责成限期整改。限期整改后仍不合格或连续两个考核周期不合格的,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报请省政府予以撤销。而对于评价考核优秀的省级旅游度假区,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。
“没有自我加压,就不可能有高质量发展,而没有高质量发展,建设再多的旅游度假区都没有意义。”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处长林卫兴表示,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和管理主体基本上都是政府部门,建设得怎样和发展得如何,事关人民群众的旅游满意度,同时也事关党委政府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公信力和形象,必须打起“十二分精神”做好帮扶和管理工作,把旅游度假区发展工作做得更加扎实。
03真正造福社会,立足产业提效益
诞生于浙江的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有效梳理了发展与生态之间的关系,即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。浙江建设旅游度假区的实践,始终贯穿着对“两山”理念的践行。保护生态环境、护美护好绿水青山的思想已形成一种自觉性,在全省旅游度假区的建设运营中不断得到体现。
安吉山川旅游度假区实施美丽城镇再提升行动,探索经营性排污收费机制,实施全域精细化管护;台州神仙居旅游度假区实施小流域治理,改善度假区水环境;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内民宿酒店全面推行循环用水、节约用能等环保模式,推广使用电动车、太阳能等低碳产品,约束民宿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……可以说,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不仅没有带去生态上的破坏,反而提升了生态环保的层次和境界。
在保护的基础上,如何实现从“绿水青山”向“金山银山”的转化,是践行“两山”理念必须面对的一道考题。浙江在建设旅游度假区的实践中,交出的答案是从综合产业的培育入手,积极布局项目、发展业态,不断提升旅游度假区的附加值和吸引力,进而充分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效应,让旅游度假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。
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南部的鉴湖旅游度假区,近年先后引进并建成总投资300亿元的金沙·东方山水乐园、浙江国际赛车场、兜率天景区、乔波冰雪世界等文旅“金名片”项目,针对各类客群推出了运动健身、休闲娱乐、康体疗养、夜游、节庆演艺等多样化、全年候的休闲度假产品,形成了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,直接带动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超过10000人,实现旅游年收入超45亿元。“有了这个旅游度假区,如今来我们村度假的游客一拔接一拔,村民家晒制的笋干菜、茶叶、竹笋等都成了热销农产品,去年村里光是给全体村民的分红就达96万元。”鉴湖旅游度假区内的永信村村民沈水根高兴地说。
沈水根的幸福不是个例,而是几乎发生在每个浙江旅游度假区。截至2019年末,浙江省旅游度假区重大旅游投资经营项目达到320个,累计总投资达2833.75亿元。2019全年接待游客1.37亿人次,游客平均过夜天数为1.92天,实现总收入619.65亿元。
“我们下大力气搞旅游度假区建设,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更好推动‘美丽资源’变成‘美丽经济’,为产业添动能,让老百姓得实惠,而不是为了拿一块牌子或称号。”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杨建武表示,从目前来看,浙江旅游度假区建设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,站在“十四五”谋篇开局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时代背景下,浙江将在体制创新、谋划布局、项目推进、政策支持等方面持续发力,力争让一个个度假区成为浙江建设“重要窗口”的标杆区和示范区。